稿件來源:河北日報
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
石煤機:改出老國企的“青春之歌”
石煤機裝配車間,一套具有智能協同作業功能的快速掘進裝備日前正式下線。最近一段時間,冀中能源石家莊煤礦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跑出創新“加速度”:國內首臺防爆鋰電池齒軌車完成調試、掘錨一體智能裝備系統正式下線、氫燃料電池四季多功能洗掃車研發成功……
1957年從吉林通化遷到石家莊的石煤機,是原煤炭部直屬的八大煤機廠之一。從1965年研制成功我國首臺礦用安全鉆機,到大功率單軌吊控制技術國際領先,再到開辟新能源環衛車新賽道,穿越多個經濟周期,歷經市場波詭云譎,石煤機依舊朝氣蓬勃。
年逾七旬老國企,如何乘風破浪充滿活力?真刀真槍推進改革——這是石煤機成長的秘訣。
能上能下:班子成員干不好照樣被淘汰 10月8日上午,石煤機技術中心,針對新研發的智能快速掘進成套裝備,公司總工程師楊陽正和團隊一一落實各項細節。之后,楊陽與中國礦業大學(北京)的院士團隊進行了一次遠程對接,加快雙方無人智能高效輔運科研項目的進展速度。 作為石煤機研發生產工作的“總管家”,楊陽每天的工作都滿滿當當。“等到本屆任期結束,得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。”他說。 2022年,38歲的楊陽在公司班子副職競聘中脫穎而出,成功競聘為公司總工程師,成為領導班子中最年輕的一員。
把班子副職崗位拿出來公開競聘,是石煤機大膽改革,于2018年推出的一項硬核舉措。
首屆競聘,5個班子副職崗位一經公布,就在公司引起不小震動。競聘結果更是令人震驚——原領導班子成員中,末等調整2人,占班子副職總人數的40%。 “班子成員干不好,照樣被淘汰。”石煤機黨委書記劉福新說,深入推進國企改革就要真刀真槍,讓改革深入骨髓,打破現狀舒適區,破除“躺平式”觀念。
2009年研究生畢業進入石煤機,從一名車間基層技術員干到領導班子副職,10多年時間,楊陽已經在公司參加了6次公開競聘。 石煤機自2010年開始,在中層干部中推行全員競聘制,競聘不問出身,堅持任人唯賢,兩年一屆任期,屆滿自動全員解聘,重新競爭上崗。
選人用人不搞論資排輩,給一大批楊陽這樣的年輕人提供了廣闊平臺。至今,企業通過七輪競聘,共選拔中層干部52人,落聘淘汰38人,目前中層干部本科以上學歷占比超92.4%。
改革沒有完成時。中層干部選拔改革取得成效后,石煤機競聘制度逐步向上下延伸,向上擴展到公司班子副職,向下延伸到銷售經理、生產調度等重點崗位,形成一套“能者上、庸者下、劣者汰”的選人用人機制,公司所有有權力的崗位都在陽光下運行。
“人事制度改革,讓干部隊伍更加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,讓干部精神狀態時刻‘在線’,時刻保持旺盛活力。”劉福新說。
激勵創新:科研骨干收入連續3年超公司副總“從2020年起,我明顯感覺自己的收入上臺階了。”輔運所所長王亞風說,那一年,團隊自主研發了一款大功率柴油機單軌吊,產品速度快,牽引力大,打破了同類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面,很快熱銷國內市場。僅靠這一個產品,團隊就獲得公司獎勵80余萬元。
目前,王亞風的收入已連續3年超過公司副總經理。而他,也不是石煤機的個例。
“搞科研”和“賺大錢”兼得,是石煤機研發激勵機制改革的結果。
“企業改革,最終是向市場要發展,而贏得市場,要靠創新。”劉福新說,公司持續推進各項激勵機制市場化,加大薪酬與創新成果掛鉤力度,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,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。 近幾年,石煤機的研發投入一直保持在高位:2021年6.67%,2022年7.04%,2023年6.93%,今年上半年已超7%。
舍得投入,更要把“好鋼用在刀刃上”。早在2019年,石煤機就構建了揭榜掛帥、風險抵押承包、課題組長和成員“雙向選擇”等一整套激勵體系,研發人員收入不僅有揭榜項目獎勵,還與產品收入、利潤掛鉤,兼顧了研發人員的即時激勵和中長期利益。
“揭榜項目按期完成,能分階段兌現獎勵,每月都有獎金入賬。創新產品熱銷市場,研發團隊還能在5年內獲得持續的提成獎勵。”王亞風說,團隊成員的收入近年來都實現了增長。
五年來,石煤機科研人員工資收入平均增長23%,產品主設計人員收入超過副總經理年薪已不是新鮮事。2023年底,僅科技成果轉化獎勵一項,石煤機就為研發人員發了302萬元。
除了薪酬待遇,企業還為科研人員打造專屬的晉升機制。 在石煤機,設置有技術總監、首席專家、研究所長等技術崗位,相應待遇類比對應高層和中層干部,完善了技術職務與管理職務晉升雙軌并行機制。
“現在,我們科研人員有榮譽、有待遇、有地位,真是既有‘里子’又有‘面子’,所以個個動力十足。”王亞風說。
一系列改革組合拳,極大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,石煤機科技創新成果逐年遞增,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三分之一。近三年,企業完成新產品研發139項,獲得專利授權40余項,多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。
不設上限:一線工人變身“金藍領” 10月8日,石煤機毛料分廠焊接車間,班組長關虎輕觸控制面板發出編程指令,只見弧光耀眼、焊花四射,一臺焊接機器人靈巧地轉動“手臂”,開始為工件進行U型加工坡口焊接。 “它不同于傳統的焊接方式,需要對計算機語言重新調整,因為沒有參考可循,只能不斷嘗試,有時一天就會經歷幾十次失敗。”關虎開展技術攻關,都是在完成常規生產任務后再加班加點,經常一熬就是一個通宵。
就這樣,類似的技術難題關虎攻克了一個又一個。從一無所知,到熟練掌握焊接機器人編程和操作技能的“行家里手”,關虎已成為石煤機“金藍領”的首席代表。
“不光是我自己想干好,公司的制度也在激勵我們干一行、鉆一行、精一行。”關虎說。 為提升產能效率和加工質量,2018年初,石煤機引進一批智能焊接機器人。對此,關虎等一線工人們卻犯了難:“操作焊接機器人得懂電腦、會編程,我們技校畢業生根本就不懂!” 也是這一年,石煤機開始在生產系統進行改革,打破原有生產工時到一定數額獎金封頂的“天花板”,實行階梯式工時考核制度,工人工時每上一個臺階,對應的分值會相應提高,而且完全不設上限。
沒有了“大鍋飯”,不再干多干少一個樣,改革激勵職工以創新提高工時,越來越多一線工人像關虎一樣,主動鉆研起新工藝新技術。改革當年,全公司工時比上一年增加40%,此后逐年增長約15%。
這一過程中,關虎從一名手舉焊槍的普通電焊工,跨界成長為機器人焊接首席技師,并在去年斬獲全國職工數字化應用技術技能大賽第三名。
“多勞就能多得,干得好工人也能成才。”關虎說,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焊接機器人創新工作室,如今團隊已發布技術革新成果100多項,其中1項被授予國家實用新型專利,20多名電焊工成為焊接機器人操作能手。
生產系統的改革,打通了一線工人的成長通道,練就一支懂技術講奉獻的工人隊伍。近年來,石煤機先后培養出全國勞動模范王景峰、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關虎、全國煤炭工業技能大師王立強、河北省突出貢獻技師高國強等一批“金藍領”,有力支撐了企業高質量發展。
改革創新,激活老國企發展的“一池春水”。深化改革加上數智賦能,讓石煤機總人數從2300余人下降到不足1300人的同時,企業收入卻從2018年的7.8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10.2億元。
(記者 常方圓 姜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