稿件來源:騰訊網
華北制藥:生物藥研發“戰場”里的青春突圍
平均年齡33歲的他們,讓3個國家一類新藥從實驗室走向臨床審批,他們說,“只要敢突破,成果終會回饋有心人。”
在生物藥自主研發賽道上,他們握緊“接力棒”,把“命脈”二字熔鑄在每一次技術攻堅中。他們說,“一切為了人類健康是使命更是責任。”
當記者走進2025年河北省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——華北制藥金坦公司研發中心青年科技創新團隊,見到了這群身著白大褂在實驗臺前忙碌的青年群體時,“何為青年?”“青年何為?”的問題,便有了答案……
打破常規——培養“小菌種”成就大產業
“菌種是發酵產業的‘芯片’,是生物藥的基石,是產品最初的形態。”菌種培養的負責人呂娜這樣定義她的工作。國家一類新藥JT2008在啟動研發之初,就遇到棘手問題。
“最初工藝采用低密度發酵,每升產出的菌種不僅滿足不了實驗用量,還阻礙產品上市的腳步,我們必須得到更多的菌種!”
“青春”這個詞在表達年齡美好的同時,也意味著敢想敢做,呂娜帶領小組成員向“高密度發酵”進攻。
選擇自主創新之路,注定要走的不會是坦途。在推進高密度發酵過程中,菌體濕重提高了8.3倍,但是目的蛋白在總蛋白中的占比并沒有提高,團隊成員沒有沮喪,而是另辟蹊徑,對發酵培養基中碳源、氮源、無機鹽等成分進行優化,發現發酵培養基葡萄糖存在能抑制乳糖操縱子的表達,可以降低異源蛋白的表達,而甘油作為碳源不存在此抑制現象,這項發現令人振奮。通過2批次小試發酵,決定碳源由葡萄糖更換為甘油,目的蛋白表達量由原來的18%提高到28%。
“高密度發酵的優勢不僅在于其提高的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能力,還在于它簡化了生產工藝。”呂娜介紹道,運用高密度發酵后,菌種數量提高了9-10倍,為產品加快報批上市按下了“加速鍵”。小小菌種的培育,撬動起生物藥產業發展的齒輪。
協同攻堅——破譯“免疫密碼”打通無人路
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,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,正在推動人類健康事業進步。走進金坦公司免疫制劑實驗室,仿佛進入了一個神秘而充滿活力的科學世界,技術人員如同免疫密碼的“破譯者”,在病毒與細胞間展開無聲較量。
如果把疫苗比作是一顆子彈,佐劑則是子彈中的火藥,負責助推子彈射出,擊穿天然免疫的屏障。因此,佐劑在疫苗設計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。小組成員對重組疫苗研發之初,沒有有效的方法研究佐劑的物理特性。小組成員查閱大量國外文獻,對現有佐劑進行改進,建立了動態光散射和激光衍射檢測的方法,并成功應用于佐劑物理特性的研究,從而突破了佐劑特性研究技術的屏障,為創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。
在自主研發的路上,總有一群“孤獨”的人在向著光明徐徐前行。對于這個不到10人的小組,往往面對的是海量的實驗數據,哪個環節數據出現問題,就如同大海掏針。
“一項小實驗就40多步操作,4個人共同完成,每步操作都會產生很多數據,數據必須精確,否則就得重新來過”,張永紅一提到數據眼神堅定。只要實驗人員進入實驗室就是6小時起步,為保證工作效率,他們制作詳細的任務進度表,通力協作,默契配合,潛心鉆研,在經過上百次的實驗后,攻克了JT1907 疫苗吸附完全性和藥效學研究的技術難點,解決了項目進展中遇到的瓶頸問題,并順利獲得臨床試驗通知書。
“不想受制于人,就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,所以再難也要想辦法攻克。”金坦公司研發中心主任李巖異這樣說。這支被稱為“免疫尖兵”的團隊為生物藥免疫治療領域注入一劑“強心針”,更讓公司看到了生物藥物研發的曙光,把一條無人之路,踏成坦途。
精益求精——用“冰冷器材”碰撞出創新火花
“原本可以安穩的在學校里做一名生物老師,只是因為喜歡上了做實驗,選擇來到金坦公司做生物藥的質量研究,并且還是國家一類新藥,我認為正在做的工作偉大而艱巨。”賈思凝,90后研究生,每天與冰冷實驗器材打交道,帶領團隊成員進行重組蛋白藥物和疫苗的質量研究,提升產品質量。
生物藥因其組成復雜,結構龐大,工藝繁瑣,使得檢測方法挑戰巨大。其中,生物藥電荷異質性分析一直是行業內關注的熱點,傳統電荷異質性分析方法使用離子交換色譜或常規等電聚焦電泳,存在一定局限性,如樣本需求量大、分析時間較長、分辨率低等問題,嚴重阻礙產品上市時間。
賈思凝帶領小組成員團隊通過查閱文獻,開展大量實驗,優化了毛細管長短、緩沖體系等,使分離時間由120分鐘縮短至30分鐘以內,樣本量降至微克級別,分辨率達0.01pH,可實現自動化快速檢測,大大提高了檢測效率,在行業內屬于首創。
青春就是這樣,道路上可能會有泥濘,奮斗的征途不一定會一帆風順,但他們敢于在黑暗中鼓起探索的勇氣,在各自領域拼搏奮斗,書寫著不服輸的“青春故事”,我們為每一位心里有火,眼里有光,腳下有路的青年喝彩。
(田曉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