稿件來源:中國煤炭報
井下“穿針引線”“繡”出效益之花
冀中能源峰峰集團九龍礦通過優化設計實現降本增效
面對煤炭市場下行態勢,如何突圍?在冀中能源峰峰集團九龍礦,圍繞優化設計的精準攻堅,正在百米井下深入推進。從工作面毫米級無縫對接到系統巷道重構,再到資源盤活,設計優化的“繡花針”正在“繡”出效益之花。
毫米級精準對接
“井下液壓支架‘牽手’跟繡花一樣精準!”九龍礦一采區技術主管杜盼盼在1505工作面回風巷贊嘆道。眼前,1505工作面下排頭架與1506工作面上排頭架嚴絲合縫“握”在一起,刮板輸送機精準合茬。這意味著兩大工作面聯采對接成功。
一采區區長趙陽疲憊的臉上露出笑容:“咱在井下移動的每一厘米,都連著安全和效益。這次‘穿針引線’的實踐證明,精準是優化設計、挖潛增效的硬核保障。”
數日前的“2度偏差”仍歷歷在目。當1505工作面回采至距對接點30米時,趙陽敏銳察覺到工作面傾角的細微偏移“。停車!采煤機停機閉鎖。”他斬釘截鐵地命令道。
采煤機司機李偉杰緊急制動后追問原因。趙陽用坡度規復測后答道:“有2度偏差!別小看這2度,它會像滾雪球一樣放大,最后支架合不上、刮板輸送機錯位,整個對接就會失敗。”
為確保萬無一失,趙陽帶領團隊扎根現場,創新采用“邊回采、邊調整、邊校驗”的動態控制法。每一次割煤后,實時復測角度與位置,精細調整支架姿態與推移軌跡。
這次“精準牽手”,正是九龍礦以設計優化破局的縮影。通過優化設計,該礦不僅盤活中央采區6萬噸呆滯煤柱資源、創效800萬元,更避免傳統搬家倒面、節支400萬元,合計創效1200萬元。
向巷道要空間
1506工作面是1505工作面的接續工作面。按傳統思路,搬家倒面工期大概60天,成本高昂。而且,兩個工作面間橫亙著中央采區軌道上山和回風上山煤柱,6萬噸優質資源若棄之不采,無異于效益流失。
“資源必須‘吃干榨凈’!”九龍礦礦長牛清海一錘定音,放棄傳統搬家倒面,推動1505工作面與1506工作面直接聯合開采、無縫對接。
這無疑是大膽創舉。設計圖上的完美聯采,在實際工程中遇阻。原設計為新掘一條巷道作為切眼用于儲存液壓支架,與1505工作面支架進行對接,但會造成1505工作面回風系統暫時中斷,導致1505工作面被迫停產至少1個月。
“我們要優化設計,在原巷道處擺架,進行對接。但對接點原巷道超高,需大量人力物力。要轉變思路,向巷道要空間。”該礦技術科科長代衛林表示。
于是,他們確定新對接位置,在原巷道基礎上擴幫4米深、3米高,直接將液壓支架擺到擴幫側。這一舉措不僅為液壓支架提供了“安身之所”,且在不影響1505工作面生產的同時布置1506工作面,節省了支出。
新難題接踵而至。技術人員校核地質資料時發現,原巷道對接位置比煤層底板高出1.5米。技術團隊在地質圖上反復推演:必須讓巷道底板與煤層底板精準找平,否則推采無法搭接,后期返工代價太大。
技術人員隨即展開精準擴挖,使擴幫側巷道底板融入煤層底板,保證1505工作面推采至對接點后與1506工作面支架順利對接,為兩個工作面“聯姻”鋪平最后一段路。
降本增效遍地生花
1505工作面和1506工作面實現聯采,不僅是技術突破,更在九龍礦播下“向優化設計要效益”的種子。這一理念已滲透到礦井設計各環節,催生出系列創效成果。
在該礦技術例會上,一場圍繞“設計優化創效”的討論正熱烈進行。牛清海開宗明義:“1505工作面與1506工作面的‘牽手’證明,精準設計能出大效益。現在,這一理念要在全礦鋪開,大伙都說說。”
該礦總工程師李大屯接過話:“南五采區設計優化最具代表性,通過重構巷道系統,減少巖巷400米,節約400萬元;采區中部車場從3個減至2個,還能覆蓋2號煤層和2下煤層的8個工作面,系統更高效。”
代衛林補充道:“152下42工作面的梯形延長方案,打破了老規矩,減少巷道45米,工期縮短15天,還多回收三角煤2.2萬噸,創效572萬元!”
“15243S下順槽注漿加固也值得說道。”技術員王兆瑞插話,“這條順槽距15249N采空區僅6.3米,是窄煤柱沿空掘巷,煤柱容易變形收縮。我們采用小煤柱治理技術,實現了從反復擴整到一次加固的根本性轉變,保障了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。”
從1505工作面和1506工作面的毫米級精準對接,到全礦各環節的設計革命,九龍礦用“向技術要潛力、向管理要效益”的執著,在煤炭市場下行中“繡”出暖意。
牛清海說:“設計圖紙上的每一條線,都是通往效益的路;井下每一次精準操作,都是給企業攢的底氣。”(魏海雷、杜鵬龍)